“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西汉时期,人们虽然已经开始用纸,但是用植物纤维所造的纸粗糙不说,书写极为不便。蔡伦见状,在请教了工匠们以后,用树皮还有破布等捣碎弄成纸浆,日积月累,天天试验用不同的原料造纸,最后研究出来“飘絮”的方法,出来以后的纸张单薄且容易书写,价格低廉,成功后,全国都开始推广,最后传至全世界。
有这样一部纪录片,导演从1964年开始就记录了一群在不同家庭中生活的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孩子,每隔七年再次拍摄记录,一次次的拍摄下这几个小孩从小到大。因为阶层还有生活环境导致的诧异都被暴露在这个导演的镜头中,这个纪录片几乎耗尽了导演的一生时间,共用了56年才完成拍摄,用时间记录人们变化。
不止是这个领域,还有很多科研方面,有很多试验也是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才能够证明试验的真实存在,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国外的沥青滴漏试验了。在这个试验中,时间仿佛比试验中所有机器还有成本都要昂贵千万倍,第一个发起试验的人已经离去,但是试验还没有完成。
1927年,澳大利亚一位名叫帕内尔的博士如往常一样给学生上课,为了证明沥青应该属于液体,而非人们认为的固体,他决定亲自做这个实验来证明这个观点。博士将沥青放进一个漏斗中,想要等其沉淀到平底的时候自然滴落,这一等,便是三年时间。1930年,博士将漏斗的底部切掉,想让它自然滴落。
液体本身就可以根据重力自然滴落,如果沥青可以滴落,那么就可以证明沥青是液体的观点,时间一天天过去,沥青没有变化。可能是沥青实在是太过粘稠,就这样等待了八年,博士终于看到了第一滴沥青滴落下来。就像是流星突然划过一般,还没等博士反应过来,沥青便已经滴落,没有办法,此前的等待时间全部白费了,实验还得重新来过。
又是一段极其漫长的时间,1947年,第二滴沥青终于滴落,而发起试验的帕内尔博士却永久地离开了人世,没有看到沥青滴落的时候。博士去世以后,这个十分小众的试验便被长久地搁置下来,期间或许也滴落过,但是因为无人问津的原因,导致甚少有人关注。
一次,约翰教授前来参观的时候无意中看见了沥青,也从其他人口中得知了这个浪费十几年时间印证观点的故事。或许是对帕内尔教授的同情,又或许是对这个试验的欣赏,约翰教授决心在1961年重新开启这个尘封已久的实验。
而约翰教授的运气实在是不一般,在重启实验的第二年,滴漏中的沥青便滴落了下来。但是让教授无法接受的是,他并未在场亲眼看到这一现象。教授后悔不已,决心在下一次滴落的时候不离开滴漏身旁,而他的坚持也让他终于等到了沥青滴落的时候,但是命运总是喜欢与人开玩笑,在教授转过身去的时候,沥青正好滴落,约翰教授还是没能亲眼见证。
又是漫长的时间过去,没有等到第三滴沥青的滴落,二零一三年,约翰教授就带着遗憾去世了,而这时候距离帕内尔教授开启沥青试验那一天已经过去整整86年。而这次,不会再有遗憾错过沥青瞬间的时候,并不是试验要被关闭,而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已经有仪器可以随时记录沥青在滴落的过程,不会再错过这一瞬间,也不会需要人夜以继日的盯着试验台。
21世纪,科技技术的蓬勃发展衍生出了无数科技结晶,摄像头的诞生让这个耗费了几代人心血的试验不会再有错过的时候,根据以前的试验记录,有科学家分析,下一滴沥青将会在二零二七年的某一天滴落,而这摄像头的监视下,我们将会把这一时刻永久铭记下来。
电子科技的成功与进步是无数科学家夜以继日的刻苦钻研才得到的成果,人类社会的每一次的发展,都是无数人在背后孜孜不倦的进行开发,获得成果。人类在漫长时间中不断进步,稳步发展,以微小力量对抗大自然的变数,也创造人类理想中的世界。
参考资料:
《满江红·写怀》